玩具孩子天天在玩,玩玩具如果只是玩,過程中看不到孩子的創意及想像力,最後還一直吵著要媽媽陪、爸爸陪,或是孩子不知道如何玩,吵著要看說明書才會,其實就失去”玩”帶來的好處了。
其實,玩不只是玩,玩還能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的能力,知道如何正確的引導及陪伴,是可以達到孩子獨自玩一個小時以上,同時又能看到孩子創意的展現。
何謂”孩子自主學習”?其中一部份是發現及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從玩的過程中,當孩子能自主操作,從操作中發現問題,並嘗試解快問題,這樣就已經跨入自主學習中囉!
示範教學vs孩子自主學習
當初,自己的孩子在3歲時,帶孩子上積木課,期待孩子透過課程學習如何操作積木,因為媽媽對於積木很不在行,期待孩子在家也玩積木,上了半年,結果發現孩子回到家不太玩積木,了解後才知道是因為組不出來跟老師一樣的作品。
課程中的示範,最後孩子變成依賴,沒有示範、說明書,就不會玩了,積木就一直被晾在一旁,跟媽媽期待孩子能回到家操作積木似乎有很大的落差。
引導及給予適性的教具、勿直接給予說明書
期待孩子自主學習,玩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:「探索」比「示範」重要,當初積木老師的上課的模式,就是一步一步的帶孩子做出一模一樣的作品,少了讓孩子自由探索、操作的機會,最後,孩子就產生依賴感,想知道如何做出一個形體,沒有示範(或說明書 )就不知道如何下手,也會擔心會做不像或做不好。
3個在家就可以引導孩子的技巧
1.讓孩子從探索開始
每一個新的事物來到孩子的面前,”探索”、”好奇”是孩子的本能,不如讓孩子自己先操作、體驗新的事物有趣的地方,不急著先給孩子說明書或直接告訴要怎麼做?
【範例】
今天開箱一盒積木,爸爸媽媽可以先陪孩子看看積木裡有些什麼顏色、形狀,接著孩子應該就會迫不及待的想操作了,此時,父母可以在旁邊觀察孩子操作的過程即可,可以選擇自己也跟著玩或是看著孩子玩哦!這也是孩子自主學習的第一步。(註1)
2.陪著孩子一起想像
陪著孩子想像是非常重要的一環,孩子的想像力是被鼓勵出來的,當一個想法出現時,如果直接否定時,試想孩子會再繼續下去天馬行空的想像嗎?
【範例】
當孩子告訴媽媽,這是我組的小狗,媽媽可以回應孩子:”是一隻小狗啊!那狗狗的腳在哪呢?”透過一問一答更能了解孩子想的是什麼?同時,孩子也會感受到父母的重視。
3.適度提昇難度給予孩子挑戰
俄羅斯心理學家-維高斯基主張教育者和成人應提供一個「接近全知但非全知」的情境,並適時提供協助,誘發幼兒的潛能,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。他也認為教學要有效,最重要的條件是「適時協助」,應該視孩子發展,適時搭蓋及拆除,讓孩子達成可以獨自完成一個任務、能力,這則是「鷹架理論」(註3)下的最終目標。
孩子能做出一件作品時,持續做同樣的事,做差不多難度時,就會開始降低興趣,如何適時的”鷹架”孩子,給予挑戰,提昇孩子自主學習慾望。
【範例】
孩子組出一隻小狗後,知道孩子可以做到動物的造型,媽媽此時可以給予適度的挑戰,例如:這隻小狗有朋友嗎?他的好朋友是什麼動物呢?小狗有住的地方嗎?小狗狗在那裡玩?諸如此例的問題,引發孩子的玩心,繼續延伸下去。(註2)
父母陪伴中常見的三個錯誤的方式
常見錯誤一 直接給予說明書
在與孩子的互動中,直接給予說明書,過程中孩子照著步驟走,看似結果是好的,因為孩子能做的非常好,但仔細想想似乎少了思考、探索其他的可能性的過程。
【解法】
拿到一個新的教玩具時,或者陪伴孩子做任何活動,請先將角色轉換成邀請者,邀
請孩子來玩,再轉換成觀察者,觀察孩子在做什麼,再轉換成一位陪伴者或聆聽者
,聽聽孩子創作過程,當一切的主導權交給孩子時,孩子會更願意花時間在自己的
操作上哦!
常見錯誤二 父母的示範教學
如果,我們期待孩子自主學習,示範就會是學習中一個很大的影響,關於示範這兩
個字,我們要談的是示範的範圍有那些?如果,一件事是危險的、需要一些技巧的,
父母當然要示範正確的操作方式,避免孩子有身體上的危險性發生。
另外,環境、玩教具是在一個安全的範圍,就讓孩子放心的去玩吧!示範教學
的過程,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感,也可能因此框架了孩子的想像力、創造力。
【解法】
那些是需要示範的呢?例如 :剪刀的使用,就一定要父母示範給孩子看,如何操作、
如何交給對方、如何跟對方拿取?家中那些環境是不可以用剪刀破壞的,在孩子操
作前說明清楚,確認孩子收到訊息,才能交給孩子。
另一個不需要示範的例子:孩子拿到一箱積木,父母需要說明的是積木的正確使用方
式:如不能丟人、不可以在家中用丟的,接著放手讓孩子開始自由探索積木的樂
趣,也開始孩子自主學習的第一步吧!
常見錯誤三 直接批評像不像
其實在生活中最常見的大概就是這一項了,大人因為已經長期被既定的形象給框架,看到東西常常都會用像不像、好不好看,來決定這一件作品的優劣,在孩子身上並不適用。
我們期待看到的是孩子想像力的創作,把腦袋的畫面轉化出來,無論作品不像、不好看,總是孩子努力後的一種呈現,往往大人一句不經意的用詞:”你怎麼做這樣?好醜哦!你到底會不會啊?”直接讓孩子的成就感、自信心降到最低。
【解法】
看不懂沒關係,不像沒關係,其實你只要看著作品反問孩子:這是什麼?可以跟媽媽
分享一下你的創作嗎?,這個創作好有趣哦!你怎麼想到的?,類似這樣的問句,充
滿了好奇、欣賞,孩子會更樂於分享及創作哦!
結語:只要掌握正確的技巧,孩子自主學習一點也不難
今天我們分享的觀念,包含了如何觀察孩子的學習及實際的例子分享,主要是希望父母可以在家更輕鬆的育兒,”陪伴”這件事很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”有質感”的陪伴。
有質感的陪伴,並不是以量取勝,而是在於專注與孩子互動,過程中讓孩子相信自己,願意花更多時間與自己相處。
從有質感的陪伴,進而讓孩子願意動手做、動腦思考,漸漸營造孩子自主學習的氛圍,開始對自己的學習”負責任”的態度。
如果你想開啟第一步,建議你可以關注我的個人網站及個人社團”花花老師藝想世界”